“墓地越來越貴,陰宅超過陽宅,導致人民群眾安葬負擔過于沉重,給人民生活帶來較大壓力,老百姓戲稱死不起,同時也浪費了土地。”
全國人大代表、最高人民法院執法監督員、高級工程師宋心仿,提出了城市墓地改進建議,可先從墓地結構進行改造,將墓地由“墓穴”改為“樓房”。
墓地緊張價格高漲 無人祭掃墓增多
隨著我國老齡化問題的不斷加劇,社會對墓地的需求逐步上升。據國家民政部統計,我國大部分省份現有的墓地將在10年內用完。
宋心仿代表認為,在這種形勢下,由墓地問題而引發了“故人與活人爭地”,墓地越來越貴,在有些地區甚至“陰宅”超過“陽宅”,無人祭掃墓地也日益增,種種現象急待重視和改善。
宋心仿說,目前家庭祭奠,大多上溯3至5代,一般至曾、高祖輩,后人則少有祭奠,難以表達對祖輩的追思和緬懷。并且許多家庭墓地分散在多處,逢祭奠之日后人多處奔忙,造成身心疲憊、交通擁擠、費用增加,久而久之只好放棄祭掃活動。
借鑒道教塔陵改墓穴為“樓房”
道教傳統的墓葬方式可為實施這一殯葬改革思路、解決上述問題提供解決方案,道教以建造塔陵有處理喪葬,道教塔陵大多是“八卦式”,神圣莊嚴。
宋心仿建議,可據此改造現有墓地構造格式,逐步實行將墓地由“墓穴”改為“樓房”(墓塔)。改造后的墓塔可地下1至2層,向上5至7層,每格祈福位可存放兩個靈位(夫婦),極大地節省了土地占用量。
家庭集中安靈祭祀 符合傳統觀念
他認為,此種葬式結構具有顯著的“節地”功能,一幢墓塔可節省7至9套墓地。不但能有效的緩解墓地緊張的問題,還可改善由祭掃引起的衛生和交通等問題,改造費用相比新購墓地費用大為降低。
此外,墓地管理方可以家族式為單位向社會供給墓塔,以便社會家庭集中安靈祭祀。宋心仿說,實行墓塔葬,后人在同一地點即可完成上溯7至9代的家庭祭奠,省時省力省費用,且更加符合中華民族傳統觀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