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早就想給自己找個歸宿,或者說寫個歸宿,趁著今天有空,默默的思索了片刻。在大千世界里,找個歸宿似乎是個不以為然的事。隨便找寸土地刨個坑,然后躺下,叫人填上土,這就是歸宿。生與死就那么一刨黃土的間隔,但就是這個不足一米的距離,卻述說著天壤之別的故事。
生,活著,有的活的稀里糊涂,有的活的清心寡欲,有的活的風風火火……死,躺下,一副棺材,一個坑。在填平坑的那一剎那,不管你生前是榮華富貴還是一貧如洗,都在一個地平線上。活著的時候,你,我,他,都在書寫著不同的命運,一個人就是一部書,一個故事。死了之后,書寫完,故事結束,留給自己的只有一副棺材一個坑,或許還加一個墓碑吧,但是對于你來說,那也不過是浮名虛譽。有信仰的總是相信死后會進入另一個世界,沒有信仰的也就不去想身后之事。我想,生前豈知身后事,所以我沒有信仰。
墳墓,死人之穴,一個生命的終結。偶爾走進墳場,總會有一種寧靜而肅穆的感覺,那是對生命的敬畏,而不是畏懼!也有人說“被窩是青春的墳墓”,我想那是活著的墳墓。其實活著的墳墓才會令人毛骨悚然,因為你畢竟活著,卻又是活在墳墓里,意寓假作真時真亦假,無為有處有還無。
歷史的長河之中,有許許多多的尋求生命歸宿的人兒,有我們看得到的,也有看不到的。屈原因報國無望,投江而亡,想那汨羅江也是無奈才成了他的歸宿。秦王欲求長生,遣徐福東渡求丹,最后也只是暴斃途中,歸于一把黃土。海子,詩人,影響一代人的詩人,這個渴望飛翔的人注定要死于大地,但是誰能肯定海子的死不是尋求飛翔而無望的歸宿呢?走進墳墓,擺脫塵世漫長的黑夜之苦,呼應下一個黎明的召喚?
看著腳下的路,想想生命可漫長,回憶逝去的人,覺得人生很短暫。記得霍達在《穆斯林的葬禮》里說道“不要只在沙灘上聽見濤聲就忘乎所以,擺在你面前的是無邊無盡的大海”,是的,在乎的不一定是所有的,逝去的不一定是最好的,擁有的也不一定是永存的。高潮過后不一定是謝幕,沒看到謝幕,就不會知道下一幕將會上演什么,結局永遠是個謎,要想知道,繼續跟著看下去。沒到死了的墳墓,就永遠沒有活著的歸宿。
想為自己找一個歸宿,思索久了就不敢去找,活著的歸宿找不到,死了的就一個坑。微微跟我說,“我們畢業后去支教吧,找一個沒人的山村教書得了,清閑,與世無爭,那樣的歸宿才是夢寐以求的,有種回歸自然的歸屬感”。我也有點心動,可惜的是我還活著,活著就會有很多“塵世之事”要做,比如父母,兄弟,朋友……心有余而力不足,所以活著的時候就不敢去找,死了自然就有了。